口服给药是传统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口服中药欲发挥疗效,关键在于小肠这个主要吸收部位,目前研究药物肠吸收的实验方法主要有体内法、体外法及在体法等[1~2]。体内法及体外法操作均较为繁琐[3],且实验条件要求较高[4,5],很难以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而在体法中的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能够真实地反映肠管的生存环境,并且实验技术已经较成熟,成为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模型之一[6]。本文就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在中药肠吸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一、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在中药中应用的进展情况
目前,中药有效成分的肠吸收研究多为对单一活性成分的研究,然而中药多整体或复方给药,单一活性成分吸收动力学不能完全代表整个中药或复方的吸收情况,因此也有学者对中药有效部位及复方等的肠吸收进行了研究。
(一)中药中单体成分的研究。中药中单体成分的肠吸收研究主要包括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成分。目前研究黄酮成分的报道有:高车前苷、金丝桃苷、芒果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藤黄酸、水飞蓟宾、田蓟苷、柚皮素、大黄素、淫羊藿苷等;研究皂苷类成分的报道有:黄芪甲苷、灵仙新苷;研究生物碱的报道有:蝙蝠葛碱、苦参碱、青藤碱等;研究香豆素类成分的报道有:蛇床子素、补骨脂素等。也有将单体成分混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如茜草中的大叶茜草素、羟基茜草素;五味子提取物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莪术油中莪术醇、莪术二酮和吉玛酮;大黄中含有的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5种游离蒽醌类成分。
(二)中药有效部位的研究。中药中起作用的成分不止是一个或几个单体成分,往往是有效部位均在起作用,已有学者对以下药材的提取物进行了肠吸收研究,白芷提取物、绞股蓝总皂苷、大黄总蒽醌、香青兰总黄酮、枳实白芍提取物、山楂叶总酮、淫羊藿总黄酮、葛根总黄酮、独活提取物、 竹叶黄酮。
(三)中药方剂及中药制剂方面的研究。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也逐渐被应用于中药方剂及中药制剂的研究中,如葛根芩连汤、栀子厚朴汤、复方丹参制剂(复方丹参片与滴丸)、通塞脉微丸、桂枝茯苓胶囊等。
二、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的应用概况
(一)用于研究中药的吸收机制及吸收动力学。药物的吸收机制包括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当药物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时,Ka和Papp值与药物浓度无关,其吸收动力学是线性动力学过程,若不是线性动力学过程,则可能有主动转运参与。宋洪涛[7]等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阿魏酸的小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阿魏酸的肠吸收速率没有显著变化,说明其肠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且为一级动力学吸收过程。张颖等[8]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研究汉防己甲素肠吸收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汉防己甲素的吸收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的特征,吸收机制是被动扩散。
(二)用于研究中药的有效吸收部位。采用一定浓度的药物在大鼠不同肠段分别进行肠灌流实验研究,可以分析该成分的主要吸收部位。王平[9]等以大黄游离蒽醌混合物进行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大黄酚在十二指肠和结肠段的吸收均较大,大黄素甲醚主要吸收部位为结肠。苏红等[10]研究发现紫草素在大鼠全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
(三)用于研究中药肠吸收的影响因素。采用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中药的肠吸收影响因素,为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供依据。
1.研究pH值对中药肠吸收的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主要以分子的形式进行,而肠道内的酸碱度会影响药物的解离情况,进一步影响到药物的肠道吸收。吴迪等[11]用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调节磷酸川芎嗪供试液的pH值为7.4、6.8、5.0,以空肠段为灌流部位,考察不同pH下的肠吸收情况,结果表明,当pH值为6.8时,ka和Papp最大,其次是pH值为7.4,pH值为5.0时,ka和Papp值最小。
2.研究灌流速度对肠吸收的影响。吴迪[11]等以空肠段为灌流部位,分别考察灌流速度为0.2、0.4、0.8mL/min时磷酸川芎嗪的肠吸收情况,结果表明灌流速度对药物的ka 和Papp有显著性影响,随灌流速度的加快,ka和Papp值呈线性增大。但是不能因此判断灌流速度越大吸收越快。有学者认为,灌流速度越大可能会对肠上皮细胞的破坏,使得药物吸收速率越快,所以应使灌流速度在0.2~之间[12]。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ynzyzyzz.cn/qikandaodu/2020/1012/475.html
上一篇:创新发展 让企业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访云南千
下一篇:《西游记》中的仙药为何神?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投稿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编辑部|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版面费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论文发表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