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女性作家张爱华长期致力于散文创作, 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一系列散文受到了较高赞誉, 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女性散文作家中颇有实绩者”[1](27)。 其散文涉及的主题和内容范围广泛,既探讨现实人生中的种种现象,又追寻佛教中的神秘超脱;既执着于内心世界的感性表达,又热衷于祖国山水的亲身体验。 有人评价她的散文“与其说是写出来的,莫不如说是‘走’出来的”[1](29)。 《龙江当代文学大系·散文卷》中形容张爱华“往往借助历史或现实的人、事、物,一次次地进行着精神的自由旅行”[2](8)。 她从故乡黑龙江出走,游历半生,脚步遍及云南、西藏、新疆、山西等诸多地方,最后又回到黑龙江。 因为她的身份是一位记者、一位报社编辑,所以在她游历的过程中,对于各地的民俗现象、风土人情有比常人更细致的观察、 更深的体悟及更真实的记录。 在这些记录中,张爱华对黑龙江和云南两地的民俗现象予以较多关注,在其散文集中均设专章进行描写。 通过这些文章, 我们可以了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黑龙江、云南两地的独特民俗,对当下的民俗学研究也能提供一定的史料补充。
一、凛冽北国的原始文化与现代坚守
张爱华出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市,曾在《黑河日报》《嫩江日报》从事记者工作,后又在大庆《岁月》杂志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 长期的记者工作使她有大量的机会深入基层,了解这片黑土地上所发生的故事,她在1991年出版的散文集《孤独女子》中专列一辑记录黑龙江地区独特的民俗与人情。
在《嘎仙洞》一文中,张爱华和史学家老张探寻的是曾在嘎仙洞中居住的鲜卑人的遗迹。 从大兴安岭鄂伦春族自治旗出来,越齐奇岭,过阿里河,就来到嘎仙洞。 嘎仙——满语是故乡之意,史学家老张告诉张爱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洞内碑文的发现,证明了这里是蒙古人的诞生地。 1980年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的嘎仙洞中, 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遣中书侍郎李敞致祭时所刻下的祝文,纪年是太平真君四年(443年),这是鲜卑遗迹的重要发现[3](57)。 鲜卑——这古老的北方渔猎民族,就是在这片冻土上艰难地成长、出走的。 他们过大泽、经内蒙河套,遇九难八阻,长驱直下,占有了黄河南北州郡,终于入主中原。 居住在嘎仙洞的鲜卑人南迁以后, 大鲜卑山还留下一支鲜卑人——室韦,就是后来成吉思汗那一支。 “东胡语系里,鲜卑和蒙古是同一语义,原为一本。 鲜卑,一解释为锦鸡鸟语,二说是古鲜卑人腰带之钩,一种画了鸟图案的带扣儿”[4](142)。几次在中国历史上建立政权的北方人, 就是从这白山黑水间走出的,如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魏、建立辽王朝的契丹人、建立金朝的女真人,以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始祖。 一处残存的历史遗迹,一个废弃的破旧山洞,里面翻涌的是千年未竭的历史暗流。
在《北履》和《森林母腹》两篇文章中,张爱华记录的是鄂伦春族长久流传的原始民俗。 鄂伦春这个古老的民族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原始密林里,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社会发展阶段还未越过原始社会末期[5](829)。《北履》中矮壮的鄂伦春族老者洪亮的吟唱令她沉醉,搭配鄂伦春自治乡女乡长的画外音加以解释, 整体就是一幅生动的民俗画。 因其宝贵的文化价值,特将此唱词摘录如下:
抬头望,望不到天,脚下活着仙人掌似的魔爪,两个鄂伦春少女没命地跑啊跑……
白羽鹤呀好大妈
你的心肠赛菩萨
伸过长腿搭个桥
救我姐妹过河吧
……满盖(魔鬼)已经追过来,嘶哑地大叫:“卡图旱,看你俩往哪儿跑! ”姐俩被那条黑肆的大河挡住去路,可是水中觅鱼的白羽鹤却不着急也不着慌:
过河的姑娘莫着急
请你们耐心等一等
我先捉条小细鳞
留给孩子做晚餐
老者等不及女乡长解释完,嗖地一下子站起来,椅子被他碰出好远。
大白鸟呀把我骗
将我的身子分几截
两姐妹刚过河,满盖已赶到河边,它又诈又骗让白羽鹤帮助它过河,可是正走到湍急的河心,白羽鹤刷地将长腿一抽,满盖掉进河水,悲嚎起来。
老者瞪圆了眼睛瞅着乡长:
大腿变成了山之阴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ynzyzyzz.cn/qikandaodu/2020/1222/543.html
上一篇:《大医生》征稿函
下一篇:连翘酯苷A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投稿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编辑部|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版面费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论文发表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