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中医中药的数字化,有利于借助现在信息技术以新的视角来探讨中医理论[1]。在文献[2]中笔者提出了一种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强度以主观评分的方式数值化,并以此对某个中医方剂做整体功效分析的方法。在这种方剂分析法中,首先要求对组成该方剂各味药物的功效,由药师、中医师以及中药药理研究人员根据典籍和实践经验,以评分方式主观评价出每味中药各自相关功效的值。从文献 [2]可以看出,中药功效的评价分值将直接影响到方剂的分析结果,可见准确评价中药功效尤为重要。
实践中,影响中药主观评价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是评价人员因自身从事的专业以及实践领域不同,造成对同一功效的评价有差别,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差别很大。此外中药本身有其复杂性,如占来源绝大部分的植物类中药,因采集的时期,取用植物的部位、产地等因素的影响,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往往不同,从而导致中药功效的较大差异[3]。针对前一个影响方剂分析结果的因素,将讨论一种利用 bp神经网络来保证评价结果稳定的方法。
2 基本方法
传统的中药学理论中,某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即中药的功效,是根据该味中药所具有的药性确定的。中药的药性是指它的一些外在感官和功能方面的属性,这些属性包括了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等几个方面。几乎所有的中药典籍,都是采用上述属性来描述药性的[3]。因此,将以中药典籍中所列出的属性为基本依据,通过 BP神经网络,建立中药属性和功效主观评价值之间的联系。
2.1 中药的属性向量
我们将引入中药属性向量,即将描述药性的每个属性用向量表示。根据通常的中药学教程,首先可以确定以功能分类的中药类型向量。用向量 C来表示:C(c1,c2,…,cn)。
分向量 c表示中药类型的取值,当某一种药属于该类型时取值为 1,不属于则为 0。除外用药,中药共分解表、清热等 19大类,分别对应 c1,c2,…,c19等分量见表1。
表1 对应 C的 19个分向量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芳香化湿利水渗湿温里理气消食驱虫止血活血祛瘀化痰止咳安神平肝息风开窍补虚收涩涌吐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c11 c12 c13 c14 c15 c16 c17 c18 c19
四气这一属性,我们用向量 G来表示:
其中 g1,g2,…,gn是 G向量的分量,当药性具有某一分量属性时,该分量值为 1,没有时为 0。四气一般为寒、凉、温、热,实际应用当中还有大寒、微寒、平、微温、大热,可见四气向量 G至少有从大寒到大热 9个分量,对应 G的 9个分向量 g1,g2,…,g9见表2。
T表示五味向量:T(t1,t2,…,tn)
典籍中味有辛、甘、酸、苦、咸等五个基本属性,实际当中还有涩、淡两味,共计 7味,因此 T向量至少应有 7个分量,分别对应 t1,t2,…,t7见表3。
表2 对应 G的 9个分向量g1g2g3g4g5g6g7g8g9大寒 寒 凉 微寒 平 微温 温 热 大热
表3 对应 T的 7个分向量t1t2t3t4t5t6t7辛甘酸涩苦咸淡
L表示升降沉浮向量:L(l1,l2,…,ln)
根据典籍,L向量的分量至少有升、降两个。对应表见表4。
表4 对应 L的 2个分向量l1 l2升降
M定义为归经向量:M(m1,m2,…,mn)
根据李德新的《中医基础理论》[4],认为经络遍布人体,其中有 12条主要的经脉,称为 12正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另外还有 8条别道奇行的重要经脉,被称为奇经八脉。其他经脉则是以上述脉络为主衍生出来,或加强,或互为表里等类似附属作用的经脉以及细小静脉。笔者从《中药学》[2]中所列常用药物来看,绝大部分常用药物的归经,基本都分布于 12正经与奇经八脉。由此可以确定归经向量M的应有 12个正经和 8个奇经八脉分量,共计 20个分量。分量m1,m2,…,m20分别所对应的经脉见表5。
表5 对应M的 20个分向量m1m2m3m4m5m6m7m8m9m10m11m12m13m14m15m16m17m18m19m20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P为毒性向量:P(p1,p2,…,pn)
中医学将药物的毒性分为有毒、无毒、解毒三类,故 P向量的分量应为 3个,p1,p2,p3对应见表6。
表6 对应 P的 20个分向量p1p2p3有毒 无毒 解毒
当药物具有某一向量的一个或多个属性时,对应的分量取值为 1。而药物不具有该向量的某些属性时,对应的分量值取 0。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ynzyzyzz.cn/qikandaodu/2021/0518/805.html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投稿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编辑部|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版面费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论文发表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