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 《云南中医药杂志》 刘 莉 苏云放: 久病入络学说是叶天士在内伤杂病临床中的贡献之一,现就历代中医有关络病,以及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的论述、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中医络病学说中有关久病入络的历史回顾中医论坛,中医中药,中医学习,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医案,医书中医论坛,中医中药,中医学习,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医案,医书 《内经》中关于久病人络的论述较多,散见于各篇之中。“病久人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素问·痹论》),最早指出了久病可入深,致营卫功能失调的发展趋势;“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终始》)指出久病邪气入深有在经和入络之别。“病在血,调之络”(《素问·调经论》)说明气行血,经气乃络气之源,经气不足或郁滞,可影响血分致络脉瘀阻,因而血病当调之于络。“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目黑以浊”(《灵枢·血络论》)则描述了久病人深的症状;“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大络而生奇病。”(《素问·缪刺论》)则论述了久病人络的原因,说明人体病变可通过络脉而达全身,继生百病。“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提出了脉分经、络、孙;“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素问·经络论》)将络脉分为阴络和阳络两大类。“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则反映了络脉具有满溢灌注、渗布血气于全身的生理功能。《灵枢·五变》、《灵枢·水胀》等篇对积聚、肠覃、石瘕等多种因病久瘀血阻络而形成的病证进行了描述。以及《难经·二十二难》中“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的论述,可谓“久病人络”学术思想的源头活水。 此后,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论述了肝着、黄疸、水肿、痹证、虚劳等与“络脉瘀阻”病机有关的病证,并用辛润通络之旋覆花汤、辛温通络之大黄蔗虫丸、虫类通络之鳖甲煎丸等治疗,从临床上验证并发展了“久病入络”的思想。可谓久病入络学说的承前启后者。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及久心痛候,“其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认识到久病心痛,累及心之络脉,丰富了久病人络思想。明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云:“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又云:“至络中邪盛,则入于营矣,故日络盛则入于经……经盛入络,络盛返经……”主张用砭射刺络及内服引经透络药来治疗邪客络脉病证。岐黄中医论坛-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 W8 ] l l& g8 V( N6 e5 H7 ^2G 迨至清代,在叶天士门徒记述性著作中,如《临证指南医案》等,才系统体现了叶氏的久病人络思想。叶氏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即初病在经是气分病,久病人络是血分病,并用于解释“久病入络”的机理。认为络病分虚实,总以络脉阻滞为特点,并创立了辛味通络诸法,从而形成了较系统的络病理论。叶氏之论,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发前人未发之旨,开拓了新的治疗思想。 2叶氏后各医家对久病入络学说的阐发与研究岐黄中医论坛-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 叶派显学人物吴瑭,对于久病痼结,尤其如积聚、痹证等,常从治络人手。对肝病,他认为“肝主血,络亦主血……肝郁久则血瘀,瘀者必通络”,提出“治肝必治络”的主张。并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发现“定痛之药,无不走络,走络之药,无不定痛”,扩大了治络方法的应用,创立“宣络定痛”这一重要法则。王清任于《医林改错》中将补气与活血通络法相结合创益气活血通络法,是对络病治法的又一重大发展;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论及肝气证治之疏肝通络法,对肝气郁久,络脉瘀阻者,注意“参入搜络方法”。余听鸿认为“久病人络,气窜入络,被瘀阻不通则痛”,“久痛伤络,累及奇经带脉之隧道被气血阻滞”,当从虫蚁搜剔之法,更有所谓“以络治络”之法,加入丝瓜络等以助通络之力。何廉臣则“推其理以治肿”,将叶氏久病入络学说引入到水肿的治疗中。王孟英在伏气温病中亦论及久病人络。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了“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和“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的著名论点,从血证方面对络病理论进行了阐发,为治疗络伤出血证指明了方向;还将阴络、阳络进一步明确为:“阴络者,谓躯壳之内,脏腑、油膜之脉络……阳络者,谓躯壳之外,肌肉、皮肤之脉络”。唐氏之论丰富、完善了久病人络学说。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ynzyzyzz.cn/zonghexinwen/2020/0709/367.html
上一篇:肝气郁结,久伤身:疏肝理气,有3味药或能帮上 下一篇:痤疮专方专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