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代是中医药的继兴发展期,医学发展出现了革新趋势,名医辈出,名著富赡,学派林立,始称太医院并分13科。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又可的《瘟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皆为传世名著。探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等研究进入新的层次,伤寒学派的中兴,温补学派崛起。中外医药交流的范围已达亚、欧、非等多国家与地区,中学输出、西学东渐,互惠受益。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海之旅,是和平之旅、探索之旅和文化之旅,而中医药就是其文化之旅中的受益者和贡献者,郑和及他的船员们对中医药在这一时期的交流和发展功不可没。
郑和七下西洋,不但提升了大明王朝在东南亚及印度河沿岸各国和地区的影响力,也提升了中医药在海外的影响力。以马来西亚为例,中医、中药传入马来西亚的历史可谓相当悠久,从与郑和同行的匡愚医士所著《华夷胜览》中可见一斑。郑和舰队的到来,不仅拉近了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奇珍异宝带到那里,其中就包括了珍贵的中药材。当时随行的医官除了到处施医赠药外,还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搜集各地药物,炮制成中药,不但充实了中医中药的宝库,也将中医中药的知识和技术传承到马来西亚。此后,中医在东南亚及印度河流域的流传和发展连绵不息。
始称御医
明朝的医疗机构十分齐全,以太医院为总协调,还设有专司用药的药局,有专门为宫廷服务的御药局等,还有慈善机构惠民药局。
吴元年(1364年),朱元璋设尚药局。洪武六年(1373年),改尚药局为御药局。御药局主要任务是监制御用药饵,兼管收储各地进贡的名贵药材。
同年,又设御药房。御药房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根据药方监督御药煎制。在御药制作时,要有太医院院官和内臣一同监视,做好后每剂药都分成两服,其中一服先要由御医、院判、内臣三人尝过之后,没有问题,才将另一服进献给生病的皇上,这一系列的诊治、制药过程,都要在专门的医簿上做详细的记录,这些记录由所有参与诊治及制药、尝药过程的医官、御医、内臣签名后,加盖“中书省印合缝”,以备查考。如果皇上服用后,治疗效果不佳,这些医簿上记录的相关人等就会招致麻烦,甚至惹上杀身之祸。
很显然,御药局和御药房是皇帝的专属“药剂科”。
楼英
楼英(1320-1389年),明代医家,字全善,一名公爽,浙江萧山人。其曾祖楼文隽为名医,英自幼聪颖,读书甚多,尤善医理、易理、研习《内经》及其后历代著名医家著作,与同时代名医戴思恭交往甚密,互相砌磋,医术益精,医理更明。尝应召入京,后以老辞归。其所著《医学纲目》四十卷。简明扼要,提纲携颂,亦颇有创见,另有《参同契药物火候论释》,未见行世。
诊病马皇后
明朝洪武年间,马皇后得了重病,御医百般诊治仍未见好,朱元璋颁旨遍请天下名医。浙江萧山“神仙太公”楼英郎中被召入宫。为马皇后诊病后,确定不是疑难杂症,只不过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浊阻滞而已;只要用大黄、莱服子一类极普通的药就可治愈。堂堂太医院御医如云,怎会束手无策呢?楼英想到在太医院看过的药方,尽是人参、鹿茸等名贵之药,突然心有所悟:这些药治病无益无害,但恰合皇后凤体之贵。若用些低廉药物,皇后若有闪失,追究下来,定将满门抄斩。领悟其中利害,楼英不敢贸然下笔。就在此时皇上驾到,楼英偷眼望去,看见朱元璋皇袍上一块玉佩晶莹剔透,心中不禁一动:何不用皇上玉佩做药引抬高身份。随即提笔开方:莱蔽子三钱,皇上随身玉佩做药引。朱元璋看了,马上解下玉佩,连同药方一起递给太监。服药当晚,马皇后腹内“咕咕”作响,大便通畅,安稳地睡了一夜。几日之后便病体痊愈,行动如初。
朱橚
朱橚,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青年时期朱橚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他组织一些学者编撰过《保生余录》方书两卷,随后着手方剂学巨著《普济方》的编著工作。他深知编著方书和救荒著作对于民众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并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开封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作为研究工作的骨干;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大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打下了“开封周邸图书甲他藩”的坚实基础。又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种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进行观察实验。15世纪初,由他亲自订定,滕硕和刘醇协助编写的《普济方》编成。
文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网址: http://www.ynzyzyzz.cn/zonghexinwen/2021/0305/646.html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投稿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编辑部|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版面费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论文发表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